1.經銷環節多信息不通暢,成本阻礙農業發展
農資的傳統銷售渠道基本是從廠家出貨,首先給到縣市級別的經銷商,然后到鎮或村里的零售商,最后再賣到農戶。在流程各環節中,不同角色為了獲取他們的利益會在銷往下一環節時加價,導致農資產品到達最終消費者的價格與出廠價差別很大,一般而言會高50-60%左右。根據權威媒體報道,部分地區農資的價格增長率已經超過大田作物小麥、水稻的收購價的增長,對于依靠土地吃飯的農民而言,農資成本的增長讓糧食增產不增收,造成農民收入增長乏力。
2.農資賒銷嚴重,資金限制行業發展
目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農資廠家不下千家,行業市場集中度低,廠家之間競爭激烈;同時,農資假貨橫行,農民對農資的品質不放心,風險防范意識增強,這兩大原因成了農資行業賒銷的主因。常規的賒銷情景下,零售商和經銷商均需要向下賒銷,但經銷商需要現款向廠家拿貨,這造成經銷環節的資金壓力極大,缺乏資金去將農資做大做深,缺乏有效的物流、農技、售后等服務。
3.農技水平落后,農資使用效率低下
2015年3月農業部曾介紹,我國農藥及氮肥化肥利用率在33%左右,未來將控制農資生產零增長。其氮肥的利用率與美國相比仍有20%左右的差距。其原因主要在于農技水平低下,農技知識匱乏,經驗主義成為施肥用藥的憑據。
造成農技水平低下的原因有兩點,其一在于農村缺乏有效的農技知識體系培訓,農技知識缺乏系統性梳理,對病蟲害缺乏有效的手段,造成肥料、農藥浪費;其二在于農民嚴重零售商的指導,部分商家為銷售更多的農資,用藥指導存在不足之處,同時農技知識落后也造成農資利用率低。
4.服務意識不足,售后保障難到位
我國多數農村地區的商業氛圍嚴重落后于城市的發展,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欠缺、相關規范的缺失讓農村的商業經營備受詬病。不過隨著近幾年農資經營競爭的加劇,農資經銷商及零售商逐漸重視服務,例如農資送貨上門,免費下地指導等;
在我國農資行業較為成熟的山東地區,農資送貨到田、到地已經成為常態,更有甚者已經形成從購買到使用的一條龍服務。
不過,就我國多數地區而言,這樣的服務僅僅是少數。此外,我國農資售后依然是個非常大的問題,受診斷技術和程序的限制,很難判定到底是因為農資的藥害影響還是農民個人因素;同時,農資是采取經銷方式,售后的主體較為模糊,多數經銷商或零售商認為售后的主體是廠家,因此對于賠付及售后往往采取置之不理或者拖延戰術,讓簡單售后常常演變成“戰爭” |